名义上限是 2100 万枚,但真正能在市场上流来流去的,比你以为的要少很多。
一句话看懂把比特币想成只有 2100 万瓶的矿泉水。按理说瓶数固定,但现实中有不少被打碎、压在仓库最里层、或者主人不在了没人能打开。结果:大家能买到、能交易的那部分,远比“2100 万”更少。
——米升网
为什么“写在代码里的 2100 万”,到手却没那么多? 丢了 把币转错地址、硬盘坏了、忘了助记词、钱包文件丢了、持币人去世没人知道密码……这些币基本回不来。 放着不动 很多早年买的币,十几年都没被动过。它们不是丢了,但短期内也不会拿出来卖,对市场来说等同于“锁起来了”。 特殊大户长期不动 比如早期挖到的大额比特币,十多年没见动静。只要它们不流出市场,大家能买到的筹码就更紧。 新增越来越慢 减半之后,每天新产出的比特币更少。水龙头越拧越小,而“丢失”和“长期不动”却在慢慢增加。展开剩余63%——
用账本算一算(通俗口径,便于理解) 现在已开采大约 1991.8 万枚,离 2100 万只差约 5%。 如果把“回不来的币”按 230–400 万枚估算,再扣掉一部分长期不动的大额持有,市场上真正“愿意卖、卖得出”的数量,会落在一个更小的区间。 再考虑很多人是长期拿着不动的,二手市场的“随时能买到的筹码”就更少了。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有新增买盘(比如机构、ETF、公司配置),价格有时会“动得很猛”——因为能卖给你的筹码,本来就不多。
——
把概念讲人话 永久丢失 = 房门钥匙掉进海里,再也捞不回来。 长期不动 = 钥匙还在,但屋主多年不回家,不打算卖房。 名义供给 = 房产证上写着有 2100 万套房。 有效供给 = 现在愿意挂牌、你能买到的那部分房。——
这对价格和周期意味着什么? 稀缺被低估:很多估值习惯拿 2100 万当分母,忽略了“丢失+不动”,实际可交易量更少。 波动可能更大:买的人一多、卖的人不愿卖,价格就容易上去;反过来,若有“上古钱包”突然转账,市场会紧张,波动也会加大。 越往后越“存量博弈”:新产出越来越少,谁愿意卖、什么时候卖,比“挖出多少”更重要。——
普通人怎么做,才不让自己的币变“失踪人口”? 备份要到位 助记词写在耐久介质上(如金属片),多地备份,防火防潮,别拍照存相册,别传云盘。 工具要合适 用硬件钱包,重要金额用多签(比如 2/3 签名),把“好用”和“安全”平衡好。 传承要提前 把资产清单和找回流程写进遗嘱或信托,告知可信赖的人,避免“人走币失”。——
小结代码把上限写死在 2100 万,但现实世界会“漏水”:有人丢了,有人长期不动,有人没法继承。长期看,这些“慢变量”让比特币比你以为的更稀缺。懂得这一点,比盯着下一根 K 线,更能帮你做冷静的决策。
风险提示: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数字资产波动大米升网,且政策与市场情况会变化,请量力而行。
发布于:中国香港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